首页 > 穿越大明我殖民全世界 > 第42章 皇帝的警告!功德碑落成!

我的书架

第42章 皇帝的警告!功德碑落成!
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"锦衣卫指挥使蒋大人到!"
听到外面的通报,陈寒嘴角勾起一抹微笑。
他知道锦衣卫必然知晓自己派骆秉堂去晋商商会一事,令他惊讶的是,送货之人竟是蒋瓛。
这可是锦衣卫的指挥使。
看来老者是要给他一个下马威。
蒋瓛面带寒霜步入屋内,见到陈寒,冷笑道:"陈御史所需的,我亲自送来。
"
他打开一个不大不小的包裹。
骆秉堂并不知情,锦衣卫送来的是什么。
他还纳闷,为何深更半夜,堂堂锦衣卫指挥使会亲自送来东西。
"大人,您务必珍视,尊上已授权,您无需事事禀报,可自行决断。
"
陈寒听见蒋瓛的话语,莫名感到一股微妙的危机感。
无尽的权力滋生无尽的猜忌。
老者并不倾向于放手权力。
他派遣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前来,显然是暗示,在那一百零八项事务中,锦衣卫的耳目无所不在。
对此,陈寒并不介怀。
他关心的是,老者对待自己的态度似乎愈发微妙起来。
蒋瓛交付物品后,转身即走:"不必相送,你们继续商议,本将告辞。
"
他的来去如风,令商务司的大厅里众人措手不及。
陈寒接过包裹,轻轻一笑。
心中暗想:也好,锦衣卫虽剥夺了自由,但能迅速传达并执行命令,这一点值得赞赏。
此刻,他最需要的就是时间,而锦衣卫恰好帮他节省了不少。
"骆秉堂,取你所需,复制一份给那些商人。
"
陈寒直接交给了骆秉堂。
骆秉堂满头雾水。
哎呀,何时我竟有这般地位,竟让锦衣卫指挥使深夜亲送?
"给我的?"
骆秉堂不敢置信,待他打开,顿时瞠目结舌。
浏览一番,发现两份文件。
一份是织染局去年丝绸用量的详尽记录,包括皇家衣物所用材料,赏赐外邦的数量,一清二楚。
甚至记载了江南织造局现存的丝绸数量,以及下属的丝绸工坊数目,列得明明白白。
另一份则是铁冶局批准调动铁矿石和生铁的许可文书。
这...这...
骆秉堂惊愕不已。
这正是他上午与商人协商妥当的事,也是大人行动不可或缺的手续。
原以为即使大人的手腕通天,也要数日,未料锦衣卫指挥使当晚便送来。
"惊讶了吧,以后言行都要谨慎,说不定我们周围就有锦衣卫的眼线窥视。
"
"这就是下马威,让你明白,无论你说什么,很快就会传入陛下耳中。
"
"震慑吗?"
陈寒望向骆秉堂。
骆秉堂满面冷汗:幸亏在晋商商会没说错话,否则今晚可能就被锦衣卫悄然除掉。
陈寒轻拍他的肩膀,回到大厅,继续展示钢材与普通铁的区别。
众人看过后,无不感到惊奇无比。
在家乡时,怎能见识到如此奇妙之物。
他们都觉得来京城一趟,真是大开眼界。
两个时辰转瞬即逝,当陈寒展示出那两块紧密结合的砖块,众人方知他所言非虚,这两块砖确实如胶似漆,无法分离。
"真是奇妙无比!"
"没错,就像长在一起似的。
"
"比糯米浆的黏性还要强。
"
陈寒望着他们惊叹的眼神,提议:"明日你们就把这些展示给世人,我想功德碑明日就能完工,届时定会人潮涌动,你们可在功德碑揭幕后,向民众宣扬一番。
"
商务司的士子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。
......
次日,伴随着连绵不断的鞭炮声。
微服出行的朱元璋又一次见识到了新颖的场景。
陈寒安排的商务司士子们首先简要介绍了功德碑的外观。
这功德碑高达五丈,宽三丈,矗立在功德楼前。
待功德庙建成,功德碑便置于庙门左侧。
碑身由一只巨大的赑屃承载。
正面刻着捐赠者的名字和商号,以及捐款数额。
百姓们看到顶端的名字——林德贵,晋商商会会长,捐赠五万贯,无一不惊叹不已,纷纷竖起大拇指。
"太好了,每一个名字都让人肃然起敬。
"
"是啊,以前总说商人狡猾,但在大义面前,他们同样不含糊。
"
"的确,以后不能再误解这些商人了。
"
"有些商人还是值得尊敬的。
"
朱元璋在人群中,捻着胡须,暗自思量:干得好,这件事你办得很出色。
他注意到,尽管商人捐赠了大量钱财,但功德碑立起后,他们依然满心欢喜。
林德贵等商人更被推上戏台,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。
尽管见惯了大风大浪,面对众多百姓的围观,他们仍显得有些羞涩。
但他们还是表达了在灾难面前,每个人都有责任的主题,甚至建议今后的救灾活动中也应举行类似的募捐仪式。

朱元璋被背后突然伸出的手吓了一跳,回头一看,原来是陈寒站在他身后。
"你再这样悄无声息地站在我身后,下次我就让锦衣卫砍了你的手。
"朱元璋没好气地说。
陈寒朗声笑道:"陛下,您独自出宫,身边连个护卫都没有,就不怕刺客吗?"
"你这张乌鸦嘴,不会说话就别开口。
"朱元璋嘲讽道,然后又说:"不过你这水泥红砖确实有意思,真能如你所说,让大明的道路都铺上,雨天不再泥泞,道路畅通无阻,且耐用几十年?"
朱元璋神色庄重地发问。
"陛下……"
朱元璋抬手制止他:"在外头别称呼咱为陛下,免得泄露身份。
"
陈寒马上改口:"那叫您老人家,行吗?"
"行!"
"老人家,您现在亲眼所见,可以亲自去试一试,感受一下。
"
"这水泥铺成的道路。
"
"确保路面平整无颠簸。
"
"不怕雨水冲刷成泥泞,不会有尘土飞扬。
"
"将来即使北伐,运输粮草走这样的路,至少在运输途中能节省一半的时间。
"
"路上损耗的粮食也会减半。
"
"这可是个一本万利的好主意。
"
朱元璋听后确实欣喜,但随即疑虑重重:"你说的这些,咱也思量过,不过你真能实现?"
"那如果我做到了,您老人家准备给我什么奖励?"
朱元璋回应:"输赢之事,咱俩合作多次,又是君臣,你怎好意思向咱这老头子索要东西?"
陈寒微微一笑:"那如果我做到了,您能否保证以后,我在与文官争斗时,您不再袖手旁观,不再煽风点火?"
朱元璋瞪他一眼:"你在说什么呢,咱何时煽风点火,何时袖手旁观了?"
"咱一直公正处理,你的多少麻烦,都是咱帮你摆平的。
"
"就说这百万贯钱,若非咱,你现在早就一命呜呼了。
"
陈寒嘿嘿一笑:"那老人家,您这不是白白得了这百万贯财宝?"
"是我让皇太孙殿下乖乖把钱送到您手里的,这总该算数了吧。
"
"您这也是因我带来的好处,才救了我一命。
"
"您现在留下我,不就是因为我能为您源源不断带来财富吗?"
"否则我这样顶撞您,为了您的颜面,您也应该砍了我,是不是这个道理?"
朱元璋脸上闪过一丝尴尬的笑意。
但他也回应:"官场上,君臣之间哪有什么真正的共赢,都是互相欺诈。
"
"你也要理解,我告诉你,将来,就算你和允熥这对君臣。
"
"你以为他登上皇位就会全听你的?"
"权力会让人忘却初心的热血。
"
陈寒意味深长地反驳:"这就是您对待兄弟如同宰鸡屠狗的原因?一切都是为了权力。
"
朱元璋坐在旁边的台阶上,与陈寒并肩而坐。
"说实话,如果不是了解你的性格,不是知道你对咱还有些用处,单凭你这些话,以咱以前的脾气,早就把你拖出去斩了。
"
陈寒呵呵一笑:"不过您说的也没错,普天之下哪个皇帝不想牢牢掌握自己的权力呢。
"
朱元璋望着民众沉浸在功德碑揭幕的喜悦中,缓缓开口:“从平民到帝王,历史上有几个能如咱这般?”
“对于权力的渴望,咱是执着的,这一点不瞒你。”
“如果你无法完成那些任务,最好早点向咱明言,否则一旦触怒了咱,当你失去利用价值,你的生死就难以保障了。”
陈寒含笑回应:“那我会更加展现卑职的诚意。”
“并非诚意,而是提醒你,现在咱对你的庇护,全因你能为大明江山带来诸多益处。”朱元璋直言不讳。
“此刻,若无你,我们或许找不到方法从商人手中获取那一百五十万贯。”
“你说得没错,那些商人看重的并非你的颜面,他们是在试探朝廷的底线。”
“朝廷已接受他们的善意,你又提议创建大明商会,联合朝廷、宗族及商人,咱都能理解。”
“咱不是书本上描绘的理想帝王,咱看中实际。
文人或许厌恶金钱,但咱明白,金钱无比实在。”
“咱年轻时,家中就期盼积攒财富,想过上好日子,所以咱不是那种迂腐的帝王。”
“只要你所做的能赚取钱财,咱必定支持。
但若是走歪门邪道,咱这辈子都会把你拽入深渊。”
朱元璋言辞清晰,陈寒听完深感朱元璋的坦率。
身为帝王,尤其是像朱元璋这样的,对臣子抱有如此疑虑,能在当下敞开心扉,实属不易。
他还期望什么呢?
还要奢求什么?
朱元璋接着说:“这次你想动江南的蛋糕,咱是赞同的。”
“咱已将那里的赋税提到极致,刻意打压当地百姓。”
“如今,你需要打破那里的走私交易,将商税收入囊中,咱就减免张世成昔日占据之地的重税。”
“这是你建立声望的时刻,也是咱提升声望的时刻。”
“所以,这次君臣合作若能成功,将书写大明王朝的新篇章。”
陈寒望向朱元璋。

sitema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