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穿越大明我殖民全世界 > 第82章 一人得道,鸡犬升天!跟随陈寒,皆有好处!

我的书架

第82章 一人得道,鸡犬升天!跟随陈寒,皆有好处!
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看到众多官员赞同陈寒,陈寒回头与朱元璋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,意味着计划成功了。
这正是陈寒和朱元璋的计策。他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官员接受商人的参与,让他们理解这对国家有利。因此,才有了此刻的默契配合。
看着这些官员一一表示同意,陈寒知道自己的计划起作用了。这些人并非铁板一块,也不像表面那样清高。面对如此丰厚的利益,他们嗅到了其中的商机。
即使有些人反对,又能如何?他们的话语并无决定性影响。等到所有官员表态后,朱元璋才起身。
然后他问大家:“如果你们有什么不同的意见,现在就可以提出来。”
尽管朱元璋这样说,但大家心里都很清楚。
大部分人都能看出来,
这次其实是朱元璋和陈寒串通好的,他们把自己当作傻瓜一样戏弄。
就像刚才有很多人站起来反对。
但是一提到金钱,又有很多人站出来表示赞同。
这正是陈寒和皇帝希望看到的局面。
现在,无论自己说什么,似乎都显得格格不入。
既不站在反对的一方,也不站在支持的一方,那自己就成了墙头草。
所以,根本没有立场发言。
“既然大家都没意见,那就这么定了,陈寒,由你来主导,尽快完善条约。”朱元璋说。
陈寒立刻答应:“是!”
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,陈寒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得意的笑容。
而其他官员们却一个个愁容满面,心里想着这次又失败了。
他们从未成功过。
为什么这家伙总能得逞?
一时间,大家看着陈寒时的表情都不太友善。
而陈寒却像打了大胜仗一样。
朱允通在上方看到这一切,对他的老师智谋深感佩服。
一开始,让官员们反对自己,现在又让他们支持自己。
真是把人心掌握得死死的。
他又给自己上了一课。
此时,夏荷、冬雪、林幼薇等人站在旁边,听到这些话后,也非常高兴。
看来公子又一次成功地玩弄了这些官员。
接下来,朱元璋又说:“事情已经商量好了,到时候找个好时机,陈寒召集文武百官,还有贵族和商人,讨论如何建立大明商会,并制定出规则。”
“要让朝廷官员和商人都满意,签字画押,务必做到滴水不漏,不能有任何疏忽。”
陈寒走上前:“陛下请放心,微臣这次一定会办得滴水不漏,绝无差错。”
朱元璋点点头:“好,好。”
随后,朱元璋示意,旁边的太监站出来,尖声宣布:“陈寒、张敬斋、骆秉堂、李少尧接旨。”
陈寒他们四人站好。
只听那太监展开圣旨,宣读道:“奉天承运皇帝,诏曰: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陈寒、工部工部司郎中张敬斋、商务司骆秉堂、李少尧,在这次救灾工作中妥善安置了五万多灾民,虽然中间有些失误,但总体上让天下臣民看到了朝廷救灾的决心。”
“使西北的灾民得到了妥善安置,你们是有功的。朝廷赏罚分明,鉴于你们的功劳,特此奖赏如下。”
“左佥都御史陈寒,原处罚取消,晋升为从三品,继续负责商务司。”
“赐黄金一百两,赐田一百亩。”
“工部司郎中张静斋获赐五十两黄金和五十亩田地。”
“商务司的骆秉堂、李少尧晋升为从七品郎中,同样获赐五十两黄金和五十亩田地,钦此。”
听完后,四人立刻俯首跪拜。
“微臣等感谢陛下隆恩。”
其实,四人都暗自欣喜。
张敬斋虽未升职,但他已是正七品郎中。
尽管在工部司工作,周围竞争激烈,人们对他的态度并不友善,
但至少地位与家乡的县令相当。
骆秉堂和李少尧原是秀才,无权做官。
然而,因这次救灾表现突出,他们也受赐官职。
即便只是从七品,他们仍感到意外之喜。
这是巨大的惊喜。
要知道,他们以秀才身份考取举人还需三年,
再等三年才能参加进士考试。
一切顺利,也要六年后才有机会被任命为官。
这还没算上期间可能耽误的时间。
光是考试和等待任命就需要七八年。
如今他们省去了七八年的努力。
此刻,他们还能有什么奢求呢?
接着,太监展开另一道圣旨:“兴隆号林德贵等人接旨。”
林幼薇身后,林德贵以及浙江商会、江左商会、徽商商会等十位会长上前。
这一切早已安排妥当,他们提前接到通知,
因此早早来到陈寒的工厂等候。
林德贵等人上前,纷纷跪倒在地。
太监宣读:“奉天承运皇帝,诏曰:林德贵等十人在赈灾中慷慨解囊,协助朝廷救济灾民,堪称典范,实属难得。朝廷特赐尔等商号为皇家商号,并颁发御制金牌一枚。”
“望尔等日后在国家大灾时,再行慷慨捐助。”

陈寒等人欢喜不已,
而那些文官们则咬牙切齿,满心怨恨。
尤其是看到张敬斋三人,
他们瞬间得到官职赏赐,恨得仿佛要吃人。
为何?
这些文官从普通读书人走到现在,至少爬了二十多年。
却没料到,陈寒身边的这三人,
原本只是灾民中随意挑选出的普通读书人。
他们因擅长算术而被重用。
没想到事情完成后,
他们竟然能得到如此赏识。
真是“一人得道,鸡犬升天”。
若此事传扬出去,
最痛心疾首的恐怕是之前从工部逃走的那些人。
他们完全没想到,他们按照上级指示去陷害陈寒的计划竟会这样失败。
所以他们设局让人落水,想让陈寒陷入困境。
然而,陈寒却反手安排了那个秀才在商务司任职,这让他们措手不及。
更没想到的是,商务司在将近九个月的时间里,妥善安置了灾民,连鸡犬都得到了好处。
如果他们早知如此,恐怕肠子都要悔青了。
因为在商务司工作,他们的职位至少能提升一级。
林德贵等人更是乐不可支,莫名其妙地得到了皇家商号的称号,这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惊喜。
谁能预料到还有这样的意外收获呢?
这仿佛给他们打了一针强心剂,让他们清楚地意识到,
只要紧跟着陈寒,未来肯定会有更多的好处。
朱元璋也运用他的智慧,帮陈寒拉拢了这些盟友。
有了这些大商人的支持,陈寒日后提高十倍二十倍的商业税其实轻而易举。
因为他早已与林德贵等人探讨过此事。
这些大商人深知,即使商业税提高了,但减少了官府的刁难,实际上节省了时间和成本。
商机就像战场上的机会,稍纵即逝。
如果有足够的时间抓住这些机会,赚的钱远比少交点税更划算。
因此,他们早就认定陈寒的策略是明智的。
在捐款、运输建材修建功德楼和功德庙的过程中,这一点已经显而易见。
没有沿途官府的阻挠,他们顺利抵达京城,节省了多少时间难以计算。
最关键的是什么呢?
现在的漕运衙门已经被陈寒的两招整治得服服帖帖。
现在对他们的船只格外照顾,尤其是挂上了皇家商号的招牌,沿途的漕运衙门还敢刁难吗?
沿途的官府还敢刁难吗?
只要他们做生意问心无愧,对得起这块招牌,未来的生意必将畅通无阻,赚的钱也会更多。
因此,这十家商号决定,无论将来发生什么,都会紧紧跟随陈寒,紧跟朝廷,协助朝廷执行所有政策。
两件事解决后,朱元璋和陈寒都达到了各自的目标。
朱元璋成功让官员们同意陈寒成立商会,而陈寒则让手下人有所收获。
双方都满意,达成了共识。
朱元璋离开前,还约了陈寒共进晚餐。第二天一早,他打算去功德庙查看状况。陈寒爽快地答应了。朝会结束后,文官们个个垂头丧气。尽管他们已听说陈寒即将在城内启动修路计划,用优质的水泥、钢筋和红砖建造房屋示范,但仍有文官在嘲讽。“看他得意的样子,不就是仗着陛下的支持吗?有什么了不起。”“他搞出的那些玩意儿,不过是些花哨的技巧罢了。”“谁知道会有人买他的帐?”“他口口声声说那些是建房的好材料,但也要有人认同才行。”“我们大明王朝的建筑材料已经很完善,谁还需要他所谓的水泥红砖呢?”“等他弄出来看看有多少人买账再说。”其他人也附和道,“确实如此,这种嚣张的人,应该让他尝尝失败的滋味。”“现在有陛下的庇护,这家伙早就忘记什么叫谦逊了。”大家都对陈寒的水泥红砖房屋持怀疑态度,还说些冷言冷语。他们的意思是,你让我不好过,我也不会让你好过。尽管官员们知道,如果陈寒的项目真的盈利,他们的俸禄可能也会增加,但他们还是咽不下这口气。
众人渐渐散去后,陈寒也打算和林德贵等人去城中最大的酒楼松鹤楼庆祝一下。这时,户部尚书茹太素这个老家伙神秘兮兮地找到了陈寒。陈寒听说过这位老人,毕竟他在历史上留下了痕迹,做过一些有趣的事。他是个严肃认真的人,曾给朱元璋写了一万多字的奏章,结果被朱元璋打了十大板。但不能否认,茹太素是个正直的好官。这次他偷偷找上陈寒,一开口就让陈寒有点惊讶。

sitemap